【实用】报答话题作文4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报答话题作文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那件事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记得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分担家务事。这太简单了,不就是跟家长热乎热乎么?那有什么问题?回到家里,爸爸妈妈还没回来,我要给他们一个惊喜!说干就干,扫地、拖地、擦桌子、整里物品……时间过得飞快,好累啊,腰都快直不起来了,眼看还有几件衣服没洗完,可是我实在没有力气去洗了。
原来,妈妈偶尔的抱怨是真的很累啊,看起来不起眼的小小家务活,干起来真累人。叮咚—门铃响了,爸爸妈妈终于回来了,我高兴的出去迎接,我冲妈妈的一的笑了一下,并绅士的做了个“请”的动作,妈妈说:“哎呦,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咱家大小姐也会照顾人咧!说吧,甜言蜜语的有什么阴谋?哦,对了,我得赶紧做饭,都快8点了。”
我回过神来后,妈妈已经去做饭了,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颗接一颗的落了下来。直到睡觉前、我给妈妈洗脚,我说:“今天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你就配合一下。”
当我脱下妈妈的袜子时,我又一次流泪了,妈妈的脚上磨出了泡,是呀,穿了一天的高跟鞋啊。在我心里,这不再是一项作业了,我哭着说:“妈妈,我爱你!”我在心里暗暗的说:我一定每天都要像今天一样。我扑倒在妈妈怀里。孝敬父母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而是自己应做的本能。我们要尽自己所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确,就连自然界中的动物无论在何时何地,也都知晓知恩图报。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其实,它们何尝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头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墙,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木桩。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大象疑惑地说:“你怎么会掉进陷阱里?”“一只野猫追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老鼠沮丧地回答。“好吧。”好心的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陷阱,老鼠顺利地爬了上来。“我要报答你!”站在大象的脚边,老鼠大声说。大象哈哈大笑着走了。有一天,大象被猎人网住了,准备第二天运走,它伤心极了。那只老鼠听说后,集合一大帮老鼠不停地啃网绳,终于在天亮之前救出了大象。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书生和几位同乡进京应试。在一座破庙里歇息并拿出干粮来吃。正吃着,书生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同伴们都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直呼今年无望矣。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
自然界中的动物尚且懂得回报,可我1728们对待日日夜夜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父母又是如何?父母的养育之恩深似海,可我们却总是说着这样的话:“等我长大了就……”或“等我有钱了就……”一切都取决于“等”。当然,我们还年轻,有等的资本和条件,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要回报父母,现在就应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可能只是晚上回家时给妈妈的一个笑脸,母亲节时给妈妈的一束康乃馨,生日时送给妈妈的一句祝愿,便会让妈妈感到由衷的欣慰。也许以后的人生路你会走得坎坎坷坷,但无论身处何境,都不会放弃一种美德——知恩图报。
很久以前,在赤道附近的海岛上居住着一个强大的民族―皮亚族。他们生活在这个美丽而富饶的岛上:亚当平原上,沃娜温泉抚育着他们,岛上的动物为他们提供了食物。他们认为是大自然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都以回报大自然的恩赐为己任,保护环境,在这个得天独厚的岛上,皮亚族人日益强大起来。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渐渐改变了意识,智者告诉族人“人定胜天”的道理,并且要人们不断开发资源,更好的生活下去。于是人们不再保护环境了,他们肆意砍伐树木,说是修建更多房屋他们任意捕杀野生动物,说是让族人能吃更多的食物他们超载放羊,说是让族人吃到更多奶。渐渐的他们的生活环境恶化了,到处是光秃秃的树根,遍野都是动物的死尸,一片一片荒芜的土地。皮亚人民感到他们无法生存了,于是抛弃了亚当平原,去找寻另一块适宜他们生存的土地。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经过连夜跋涉,来到了布莱特高原。这里确实是个好地方:野鹿在草原嬉戏,青蛙在河边晒太阳,鳄鱼在河边休息。皮亚人就在河边定居下来了。但是好景不长,他们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而丝毫不知回报。所以他们也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没过多久布莱特高原又成了一堆废墟。
过去,我们一向在讲:只管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
其实,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必须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能够是物质上的,也能够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会失衡的。至于那些以前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必须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自我的大度。但是,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我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这就好比为爱付出了很多,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自我不渴望爱的回报一样,毕竟苍白的言语难以遮掩不平的心灵。我想,这只但是是难以得到回报或根本得不到回报时的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不期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给我爱的回报,这一点还是请你思考清楚的话呢?我猜想,应对这种状况,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因为,毕竟付出了爱就总想得到爱的回报。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至于后者――
那些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质再高,恐怕也是由于付出但是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认为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持续心理的平衡吧。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给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必须的界限,那么,他也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其实,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期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忙别人了,就期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期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就应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使我们彼此都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样做,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想想看,如果别人为自我付出了,而且自我又心知肚明,可就是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我们自我往往是会产生一种负疚感的,而且这种负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会亚于心理失衡的。所以,能给别人的付出以回报的话,最好就给予别人回报;如果不能给予回报,最好就不要理解别人的付出,或许这样的拒绝会对别人的情感造成必须程度的伤害,但小伤害总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伤害要强得多吧。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了“滴水之恩必
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少该有“报”的表示。“报”了,我心坦然;“报”了,彼心平和。当然,这种“报”指的是用心好处上的回报,与“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关。
总之,就常人的心态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时候能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必须会活得更加开心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